接續關於大綱的提問,現在要談的也是一個很常見的問題:分場大綱怎麼寫?從大家主要的關心兩個部分來聊聊,一是格式,二是內容。
分場大綱的格式
首先,分場大綱基本上是沒有標準格式的,主流大多就兩種,一種是如上方的「表格型」,一種是「劇本型」,也就是寫得像劇本,但只有場景劇情描述,沒有對白,或只有關鍵對白。如上面的表格型,改成劇本型大約就是:
83 外景 車中 夜瑪莉安在雨夜中開著車,受到貝茲旅館的招牌吸引。瑪莉安走入旅館中,卻發現旅館沒有人,她等不到人,便回到車上按喇叭想吸引人注意。一名年輕人(諾曼)出現,帶瑪莉安進辦公室。84 內景 貝茲旅館辦公室 夜諾曼協助瑪莉安訂房,瑪莉安留了假名和假地址。諾曼給了瑪莉安1號房的鑰匙。
可以看見,寫的內容是相似的──場次、內外景、地點、時間、劇情內容──只是排列方式不同(此處劇本格式為新式推廣格式)。上面表格型的範例,並不是真正的分場大綱,它看起來是依照電影畫面一格一格寫下來的,比較像分鏡,而不是分場。
整個大環境就是這樣,缺乏統一定義,結果就造成很多「明明是分鏡卻自稱是分場」的問題,這和梗概、大綱、長綱、細綱、堂本剛之間定義不明一樣。
所以,談分場大綱的內容之前,必須先將每個名詞的定義弄清楚。最要弄清的,是「場次」和「場景」,因為這是歧義最多者。
一般我們劇本中標註的S1或場1,指的是「場次」,也就是「時空的順序」。時間、空間一變,場次就變。例如同樣是早上,故事從醫院門口移動急診室內,空間(地點)變了,就是不同的場次。或是同樣是教室,但早上在考試,下午在打掃,時間變了,場次也變。
而我們講的「場景」,嚴格說起來是一個「事件」或「情境」,事件或情境變了,場景才變。
例如:
一個人因中彈受傷緊急送到醫院,在急診室內搶救,家屬在外面焦急等待,醫生出來宣告搶救成功,大家鬆了一口氣。
要是依「場次」來分,可能可以分成六場,救護車內、醫院門口、走廊、急診室、急診室外等待區(手術中)、急診室外等待區(手術後)。但如果以「場景」來分,可能只有一場,或是兩場(送進醫院手術、宣告獲救)。
這也是實務工作時,大家對一部電影應該分成幾場常常眾說紛紜,或明明分場大綱只有40場,進了劇本卻變成130場的原因。因為有人用場次來算,有人用場景算,而每個人區分場景和判斷需要多少場次時的意見也不同(如上面的例子,有人就不會寫救護車內和走廊,只需要醫院門口、急診室、等待區(手術中)和等待區(手術後)就能把情境交待完全了)。
但以場次計或以場景計,哪個才是對的?答案沒有對錯。但以編劇與導演合作的立場,及分場大綱的主要功能和易懂性,我會比較推薦以場景計的方式。
從上面醫院的例子,大家就可以看出,一個送醫獲救的過程,在情節中就是一個明顯的段落,一個場景就可以簡單敘述完,但若要分成六個場次,救護車內大家好焦急、醫院門口大家好緊急、走廊的大家好心急等,重覆性太高,閱讀起來也會感覺沒有重點,不知所云。
像最前面《驚魂記》的例子,讀起來是不是覺得很吃力?不知道想表達什麼?因為那不是以場次計,是以分鏡計(後視鏡根本不是一個景啊……只是一個「畫面」),看起來比場次更碎。
場景型的分場大綱寫法,可以幫助我們更聚焦在故事上,而不是在瑣碎的鋪排過程中迷路。
但這當中還是存在彈性的。我會把場景寫成一個大概念,像瑪莉安從開車、進旅館、按喇叭等,有不斷切換地點和內外景,我就寫一個大略,這段落感覺是在雨中進行,所以寫外景,因為畫面是從車內開始,所以寫車中。
而這個景我覺得重點是表現「瑪莉安來到旅館,求助無門的焦急」,而下個景的重點在表現「留下假資料,順利入住」,所以我切成兩場。不同編劇會有不同的切法,這是個人自由,畢竟重點不是「怎麼寫才對」,而是「怎麼寫表達最清楚」。
大家要漸漸養成一個習慣,不要總是去想「怎麼做才對」,這樣常常就會綁手綁腳、很怕犯錯。如果可以把焦點放在「怎麼做才更好」、「我這樣安排的原因」,就不怕別人挑毛病。
劇本會有一個比較明確的格式,是因為涉及大量人員的溝通合作,如果完全放任自由發揮,會在拍攝過程中產生很多不必要的誤會,並且浪費很多溝通時間。但像大綱、分場大綱這種「階段性任務」,多是事先規劃和私下溝通的工具,格式上就不會有太多硬性的規定,好用最重要。
有時,你也不妨問問合作方,他們是否有習慣的工作格式?還是就依你習慣的方式去寫?通常就不需要在「格式」上花太多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