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場記」是在做什麼的?打板?打雜?是,場記的工作的確很雜,舉凡影音部門、造型、美術陳設道具、電腦特效等,都必須略知一二,拍攝期的劇本及分鏡對照、後續歸檔等工作,更是少不了場記。
場記不僅是一個行動資料庫,更是接觸創作核心的重要角色。場記需要對「劇本內容」、「導演想法」、「分鏡設計」全盤通透,確保拍攝的一貫性;同時協助導演和副導核對各種資訊,若有缺鏡補鏡、素材拍攝、畫面穿幫、場面調度及交管時間長度等,皆要適時提醒。
可惜的是,許多人對場記的工作內容一知半解,甚至可能連劇組同事都不太清楚場記的完整功能,導致這項專業少受重視或認同,更別說擁有一份合理的待遇。
前陣子,十三行娛樂特地舉辦「從前期到後期──場記的參與分享會」,邀請專職場記翁稚晴(下文稱YOYO)分享在《賽德克巴萊》、《KANO》、《52赫茲我愛你》等作品中著力的角色,希望能打破迷思,一起更深入了解場記這份神祕卻重要的工作。
從拍攝前的場景設定、造型設計、美術陳設道具需求、演員功課,到後製期的配樂概念、電腦特效等,場記都必須事先了解,才能避免拍攝中任何可能的疏漏。然而,要做好這些,就需要在前置期紮好根,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準備工作是「熟讀與解構劇本」。
尤其,依照果子電影的製作習慣,導演在前置期準備功課時,就會繪製完全片的分鏡設計,在充分消化劇本後,YOYO必須再進行劇本、分鏡的對照整合,進而整理出最接近執行階段的工作劇本。她表示,有些在劇本上沒有提到的畫面細節,往往能在分鏡中找到線索,為什麼得找出這些蛛絲馬跡?因為,這會牽涉到各個組別的準備。
《賽德克巴萊》的案子較為特殊,全片的主要語言是賽德克語,需要請許多長老們協助翻譯劇本,然後在「原漢文化用語」、「族語翻譯」和「漢語字幕呈現」之間取得平衡,因此,YOYO尚需協助「劇本翻譯與整理」,同時和他們溝通,協調長老之間及長老與導演間不同的想法。
在這段期間,YOYO 也和演員們一同上族語課程,了解正確發音,協助將台詞一句句錄音,讓演員能在課後練習。課後,她還會將筆記整理到自己的劇本上,以便未來拍攝時,能夠準確知道有沒有哪裡遺漏、多講或講錯;若現場有即興發揮的情況,也能即時反應,請族語老師共同協助更新劇本。雖然這些事務繁瑣,但為了更真實地呈現主題的歷史背景,一樣都不能馬虎。
可以這麼說,在這段前置期,場記更像是溝通的橋樑。
籌備期間,場記也得協助導演和副導觀察、記錄演員的表現,若排戲時做了調整,需注意劇本或拍攝場次的更動是否會影響到其他組的執行(像是道具組的連戲準備),偶爾她還需要做導演和其他創作部門之間的潤滑劑。
像《52赫茲我愛你》是音樂劇電影,歌曲是創作的重心,與劇本相互影響,必須在拍攝前錄好工作檔案,YOYO即被賦予協調音樂創作的任務,將導演及音樂老師的想法具體化後,傳話給彼此。「電影的語言和音樂的語言是不同的,彼此的時間及進度也都不同。」她表示,翻譯從來就不只是翻譯「文字」而已,要如何化無形為有形、婉轉且清楚地表達雙方的原意,避免傷了和氣,是協調的核心。
進入正式拍攝後,場記需在現場張羅各種事物,像是在拍板上標註場次、鏡號與拍攝次數,讓錄音組及剪接組能順利找到自己想要的素材。
YOYO曾經遇到一個問題:「在多機拍攝的情況下,鏡號是否要一樣?」現場剪接師表示,即便對白相同,但影像內容不一樣,便屬不同素材,傾向將鏡號分開;之於錄音師,因為只有聲音、沒有畫面,傾向用相同的鏡號,方便歸類檔案。然而,每位剪接師及錄音師的想法不盡相同,各有偏好的工作方式,那該怎麼辦?結論就是:場記其實沒有標準答案能遵循,每個案子、甚至是每位同事的需求都不同,需要非常彈性地客製化調整。
此外,場記在現場需要當一名理性的觀察者。當導演專注在戲,場記要幫忙注意畫面,是否有鏡頭穿幫、連戲問題、記憶卡容量是否足夠、要不要補一些後期需要的特效素材等瑣事,並將所有記錄內容整理成「場記表與日報表」,作為製片部門及所有後期工作單位的重要依據。
根據不同的案子類型,場記表亦會有所改良。像是《賽德克巴萊》跟《KANO》有大量的特效、《52 赫茲我愛你》則有大量的現場演唱,都需要額外增設欄位來記錄。YOYO 補充,由於拍攝現場要處理的事務太多,記錄的速度一定得快,避免遺漏,她建議先評估所有記錄事項的輕重緩急,然後寫下關鍵字,事後再補齊完整描述。
這幾部作品殺青後,YOYO 對所有拍攝素材熟悉了不少,幸運獲得深入後製的機會,完整參與、了解一部電影的完成。
在後製期,她會先依照現場拍攝內容初步整理對白本,如果該片有電腦特效鏡頭,她甚至會同步整理一份「特效鏡頭全清單」,用來記錄鏡頭、CG 製作內容、進度與修改紀錄的標註等,提供特效部門作為參考依據。
待定剪後,將專案提供給後期各單位,像是套片調光、聲音、特效、音樂等,過程中較為費時費力的是與導演、後期單位間的來回協調,還要掌握各自的進度,以確保電影能如期完成,並盡可能符合導演心中的期待。
看完上面這些,應該很驚訝吧?無論是工作前期、後期或全程參與,場記要做的事既多且雜,但那也是一位富自我要求的場記所樂意學習的。
「如果開拍前才進組,就真的只能做好紀錄者的本份,無法為劇組加任何分。」YOYO 感嘆,長期以來場記被視為導演、副導、助導的跳板,再加上大環境體質不佳,經驗難以累積成專業,惡性循環下造成大家對場記可能不太重視及尊重。
正因 YOYO曾有參與案子全期的經驗,讓她在現場看事情的眼光變得不同。為了讓後期運作地更順暢,她會在前置期時想得更周全,也更能以後製人員的需求角度來記錄撰寫。
「這是一個需要大量累積,從經驗中摸索出輕重緩急的職位。」她謙虛表示,在場記這條路上,永遠都有進步空間。新進場記或其他同路人,與合作對象溝通時,別忘了讓自己像塊海綿,多請教、多學習,從中學習各專業領域的 know-how,內化成自己的技能。唯有如此,才能不被繁瑣而巨大的工作量消磨熱情。
撰稿:黃羽萍
編輯:薰鮭魚
內文圖片來源:十三行娛樂
封面圖片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