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同志電影算不算是一種類型片?當非主流題材成為賣座電影,該被歸類為商業娛樂片嗎?導演周美玲的成名作電影《刺青》,曾拿下該年度國片票房第三,也獲得柏林影展泰迪熊獎的殊榮,可說是奠定了台灣同志電影的成功範例。
演員是元介也自《刺青》數度與周美玲合作,並以電視電影《阿青回家了》三度入圍金鐘獎。兩人是如何在創作路上不斷突破挑戰、突破平庸,開創成長之道?
台灣同志電影算不算是一種類型片?當非主流題材成為賣座電影,該被歸類為商業娛樂片嗎?導演周美玲的成名作電影《刺青》,曾拿下該年度國片票房第三,也獲得柏林影展泰迪熊獎的殊榮,可說是奠定了台灣同志電影的成功範例。
演員是元介也自《刺青》數度與周美玲合作,並以電視電影《阿青回家了》三度入圍金鐘獎。兩人是如何在創作路上不斷突破挑戰、突破平庸,開創成長之道?
許多人認識周美玲,是因票房賣座千萬的《刺青》,電影講述青少女的同性之愛。當時,周美玲找來女偶像楊丞琳、梁洛施擔綱女主角,當時還是「元衛覺醒」團員的是元介,也成為男配角。
啟用偶像的選角考量,正是鎖定電影消費主力的年輕族群,從結果來看,成功攻佔市場,讓原本屬小眾市場的同志題材受到關注。
紀錄片導演出身的周美玲,在《刺青》之前,就以《流離島影》、《私角落》、《極端寶島》等片征戰大小國際紀錄片影展。轉而投入同志電影創作,周美玲特別著眼於同志的身分認同、社會處境,她將對性別平權的價值追求放大到銀幕上,投射出她的眼光與這片土地的故事。
「現在回頭看起來,我比較像是透過電影在做同志運動,同時也滿足電影創作的自我實現。」
秉持著「創作理念先行」,周美玲認為,一個好故事必須提出觀點,才有立場去直擊痛點。就市場面來說,做好分眾電影的市場評估很重要,但創作者的作品是否具有思想?是否情感充沛?其間的「論述方式」及對故事的「態度」,絕對是不敗的創作核心。
2016年開始,周美玲把創作觸角伸及亞洲其他華人地區,在亞洲六個華人城市:北京、成都、新加坡、檳城、台北、香港,以網路規格策劃製作一部女同志影片,試圖藉網路無國界的特性,將同志議題擴散至更多地區。
2018年,台灣社會掀起一股反同志的公投聲浪。周美玲發現,她不能停留在同溫層創作,為了激發出更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她進一步發起「彩虹MV影像計畫」,廣邀七位創作歌手提供新歌或為同志量身打造歌曲,由她負責拍出七支同志議題MV,以應援同志平權公投案。
老戰友是元介率先響應。在成為演員前,是元介是名創作歌手,他應周美玲之邀譜寫了新曲〈偕老〉,靈感取自周遭同志友人的真實故事,是元介真情流露,更擔綱MV主角,第一次演出男同志角色。
是元介表示:「我在演完《偕老》MV之後,才發現『愛』這個東西,每個人的形狀不一樣,你愛一個人就是愛,你甚至不用故意演,只要你愛他,就夠了。」
2019年,台灣率先達成同婚合法化。重視創作理念的周美玲,思考的腳步並沒有停下來。近期於院線上映的《愛‧殺直視赤裸的慾望,彷彿在反覆吟唱「身體是誠實的」,試圖讓人回歸生命本質的探究,面對人類的原始慾望。這部爭議性極高的電影挑戰了觀眾的慣性思維,更讓眾影評人以「領先」、「犀利」、「高明」等詞評價。
周美玲解釋:「慾望不是指身體反應,反應來來去去,那不叫慾望。真正的慾望,是指內在真實的呼喚。當拿掉頭銜、身分、姓名,那你剩下什麼?就只剩慾望。《愛‧殺」
為了讓電影更貼合「誠實」,周美玲設計以「舞踏」貫穿整部電影。開拍前,所有演員都經過舞踏訓練,除了挑戰肢體張力的極限,同時挖掘內心的幽暗,演員對情緒的感受力也因此變得敏銳。
周美玲對表演藝術的要求,一旁的是元介深表認同:「每次回到周美玲導演這邊演戲,感覺就是充電;她總在我表演達到80分的時候說:『等等,你是元介欸!是元介不只有這樣,再給我更深、更真的東西!』」每次與周美玲合作,都是一次表演層次的升級。
周美玲笑說:「當我發現原來演員可以做到80分的時候,就會想說是不是再往90分挺進、繼續登峰造極,一直往上逼。演員是一門專業,你如果期待本色演出,是不可能到達藝術層次的。」
關於演員的角色塑造,周美玲尤重情感的真實,「她不要假的東西 !」是元介說。她認為,演員不是猴子,而是藝術家,演員必須具有創造力。角色的容貌、神情、肢體語言,或構建思想行為的人格完整性,導演都該放手讓演員去創造,「我只要嚴格監督演員的角色創造是否具有統一性、人性挖掘夠不夠深,導演只要適時提點,好的演員就會自己提升上來。」
簡單來說,角色雖然是虛擬,但演員的感情必須用真的。是元介在《阿青回家了》飾演哥哥「楊駿」,感情用得深且真,讓人印象深刻,甚至獲得獎項入圍的肯定,倚仗的不是帥氣外表,正是精湛的表演實力。
從歌手轉為專業演員,是元介在開拍前必定做足功課。當角色面對的話語對象不同,戲劇張力也會變得複雜,除了要同理角色的悲喜悸動,始終都要維持「走心」的狀態。
之於一個演員,「走心」代表他能設身處地體悟角色的內心,在投入真感情之前,也必須放掉原我和身體的慣性。事實上,學習與角色相處這件事,在一開始收到劇本時,便已經發生。
是元介表示,無論接演哪種類型的角色,他總會為角色寫一本個人自傳,再來,藉由日常練習,把生活中各式細微的感受,提煉成為表演的素材:「曾經受到了什麼樣的打擊,都會是你的表演養分。沒有一個演員是不需要練習,只要把這些東西放回你的身體、臉上,你就會長大,你就會長得不一樣。」
只是,有時功課做得再多,碰上的劇組狀況卻百百種,身為演員,該如何讓自己始終維持在最佳狀態?是元介說明,像是《阿青回家了》有多場一鏡到底的戲,他必須全程保持專注、不能鬆懈,因為不知道攝影師什麼時候會把鏡頭轉過來,只能給出全部,不能因為拉背,就只給一半的表演能量。
他說:「當你來到片場,其實就已經整個人在入戲了。拍完一顆鏡頭喊卡之後,就只是再準備一下而已,沒有『出去』這件事。作為演員就是全神貫注,千萬不要輕易出去!」
周美玲則補充說明:當演員來到拍片現場,該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坐等梳化,而是儘早來到場景,感受場景,培養對場景內所有人事物的情感。
最後,兩人給予新演員溫馨建議:就算碰到再「芭樂」的劇本,也必須做好分內事,並調整好心態。與其問他們如何成為一個專業的導演與演員?不如問如何忍受失敗、度過挫折?
「在一分成功之前,誰不是歷經99分的挫敗呢?演員,是一個用感情在工作的人;作為演員,必須像水,碰上不同容器就要能夠重新塑型,所以演員必須具備高度的理解力、共感的能力。」──周美玲「只能不懈地精進,在表演上盡情打磨,就會讓自己產生價值。」──是元介
撰稿:楊芷菡
編輯:呂嘉薰
攝影:楊雅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