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是否想過,導演及演員對「好劇本」的定義為何?什麼樣的文字能夠幫助他們工作更加順暢?當編劇身兼導演,對演員又會有哪些影響?
為了好好討論這些大哉問,拍手學堂與 【Rising Stories 亞洲說劇本徵集】合作「好劇本給演員的安全感:演員視角的劇本解讀」講座,邀請到在《怪胎》身兼導演、編劇、攝影、剪接的廖明毅及女主角謝欣穎,討論文字轉化為表演素材的過程及工作方法。
編劇是否想過,導演及演員對「好劇本」的定義為何?什麼樣的文字能夠幫助他們工作更加順暢?當編劇身兼導演,對演員又會有哪些影響?
為了好好討論這些大哉問,拍手學堂與 【Rising Stories 亞洲說劇本徵集】合作「好劇本給演員的安全感:演員視角的劇本解讀」講座,邀請到在《怪胎》身兼導演、編劇、攝影、剪接的廖明毅及女主角謝欣穎,討論文字轉化為表演素材的過程及工作方法。
廖明毅首先坦承,「身兼多職」是現實考量,而長期在廣告領域耕耘的他,一直想完成一部個人作品,剛好具備這些能力,便決定投入其中,若問一條龍的作法有哪些優勢及難題?「可以省去很多溝通時間!」廖明毅先是大笑,接著解釋:「我在當編劇時,不會去寫文字很好看卻不好拍的東西。至於編劇需不需要有畫面感?坦白說不一定,無論如何你沒辦法把腦中的畫面交給導演,所以不需要把這個責任放到編劇身上。」
對他來說,身兼編劇及導演的最大好處就是節省了磨合時間,加上《怪胎》採用 iPhone 拍攝,更沒有理由將攝影的工作交給他人,最後乾脆連剪接都包攬。然而,缺乏討論對象自然有它的壞處,背後的隱憂便是創作者難以確定角色的完整性,或是激盪出更好的故事走向。
面對一團團疑惑與自我質疑,一旁的謝欣穎就像陣涼爽的風,輕柔吹走這些煩惱。「我其實有點閱讀障礙,但《怪胎》劇本我很流暢地就看完了,好劇本就是我不用刻意看第二遍,就可以知道故事在幹嘛,並讓我相信角色的存在。」她大力讚賞廖明毅的劇本如小說般充滿想像空間,卻又不會讓演員產生懷疑的頓點,重點是,她還能直接和身兼導演、編劇的廖明毅討論想法。
聊到劇本,就不得不提台灣劇本的特有產物──三角形。每個人對「三角形」的認知都不太一樣,有人認為是階段性斷行,也有人覺得像是每一顆分鏡。「老實說,我很不喜歡三角形的設定,編劇的任務就是描述情境,影像的東西就交給導演。」廖明毅再次強調並舉例:「夜影,床上睡著先生與太太/門縫下有個人影踩過去,木板發出咯吱聲響/太太睜開眼睛」,這樣一段單純的描述,就能讓導演很快「讀」出鏡頭畫面,甚至非影視產業的人都能讀懂這個劇本。
兩人在分享中,不約而同透露出一個訊息──清楚的脈絡能幫助彼此事半功倍。這點不僅適用在劇本,現場拍攝亦然。
由於《怪胎》講究特殊且精準的構圖,廖明毅要求演員參與讀本及排戲,將前置作業準備到極致,像舞台劇排練,讓演員將台詞及走位刻印在腦海。「排戲是為了知道角色為什麼要這樣說、這樣做,讓他們理解這場戲為什麼要這樣安排。」他繼續解釋,當導演與演員的認知一致,就能省去現場講戲的時間,他也就能更專注在攝影工作。
清楚又嚴謹的安排確實換得高效率的工作成果。由於已經做好完善溝通,建立彼此的默契,現場只需透過關鍵字「再~一點」,就能讓演員抓到問題,並快速地調整。通常劇組一天的鏡頭數約 15 到 25 顆,而《怪胎》一天高達 45 顆,每場戲幾乎只要一、兩次就完成,不需要各工作人員花時間等待,「因為導演知道自己要什麼,演員也知道要幹嘛。」廖明毅認真說道。
謝欣穎面露笑容表示,自己一向很害怕讀本跟排戲,但《怪胎》讓她愛上了這件事。「以前會覺得好像只是為了宣傳素材,或藉此給導演一些靈感。」謝欣穎頓了頓,像是揭露秘密似地坦白:「我其實很怕被問:『你覺得這邊要怎麼演?』,導演跟編劇應該才是最了解故事的人,演員是被放進去的,應該要告訴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我們再去執行、調整。」
然而,即便事前準備得再周全,仍可能遇上突發狀況,這是每個拍攝現場都會面臨的挑戰。
廖明毅憶起最難的一場戲,便是謝欣穎飾演的「陳靜」要在浴室痛徹心扉地痛哭。「其實拍得好不好,旁人一眼就看得出來,我自己也覺得很虛。」謝欣穎坦言,那天無論如何都無法進入情緒,廖明毅深知每人每天的狀況不同,只能盡量引導演員進入情境裡,甚至還使出最不想公開的「殺手鐧」──分享自己的故事,安慰謝欣穎:「就當作這是老天給我們的最後一條。」沒想到激起了謝欣穎的勝負欲,「不甘心」的念頭推動她調整好狀態。但是,不得不說,這一切還是奠基於「大家都知道要幹嘛」的前提,才能讓彼此擁有標準來判斷。
從取材到落筆成本,從文字轉化為影像表演,一部精彩的作品會經過許多曲折與障礙,可能需要另闢渠道,也可能就此打住。隨著Rising Stories 亞洲說劇本徵集活動即將於四月底截止,許多創作者緊鑼密鼓地準備,心中亦難免拷問自己:這個題材是否足夠吸引人?甚至開始做市調。
廖明毅藉機提醒眾編劇,行銷公司的數據可供參考,但最終還是要回歸自身,自問喜歡什麼?畢竟自己才是作品的第一個觀眾。
「編劇不可能滿足所有人,一部電影會不會紅,和題材、內容、整體社會氛圍都有關,一樣的內容放在其他時段,未必會受到好評。」
身為創作者,廖明毅說,應該要去耕耘「尚未開墾」的類型,就像當初誰也沒想到《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會如此受觀眾喜愛,「你不可能控制一切,而正因不可預知,才讓作品產生魅力。」
「珍惜你們想要做的事。相信自己,才會自信。」──謝欣穎
「賈伯斯從來沒有要得到別人的認可,他只是相信自己做的事可以改變世界。」──廖明毅
撰稿:黃羽萍
攝影:楊雅晴
編輯:呂嘉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