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手傳媒
拍手學堂
拍手學堂|從不同的入口邁向表演(二):表演體系全攻略
拍手編輯部
3,215
2021/05/17

許多演員對於現今世上的表演訓練與應用多少抱持疑惑,哪一個較出色?如何定義好壞?到底該如何選擇?又該如何學習?向誰學習?繼上篇【最常見的4個表演迷思】,本文將列舉一些目前被廣泛應用的表演體系,讓有意進修表演或參與表演課程的演員們,擁有基礎認識,進而能有決定與選擇的脈絡。

首先,在表演訓練的各門派中,沒有任何一位大師稱自己的表演論述與訓練方法為「系統(system)」,當然,後人可能會將其「系統化」,但在尊重原始發展歷程的前提下,也應盡量避免使用此字詞,將各訓練方式稱為體系、技巧(technique)、方法(method) 較為適當。

就算是科班出身的演員,也不一定熟悉表演訓練的各門各派,原因在於,即便在海外經歷過所謂「正統」的訓練,好的師資也會將這些表演體系、訓練重點,融合自我觀點再調整,歸納出一套套對應不同的學生條件與狀況的訓練方式。

簡單來說,一道法國料理,即便有標準作法,到了異地,廚師也會因應當地的食材、文化、受眾喜好而有所因應,這樣的調整在表演訓練中是必要且有效的。

當然,不管是表演課、工作坊、排演,了解這些訓練方式的源頭與理論,對於「演員」在表演上絕對是有益無害。

5個影響最深遠的表演體系

以下簡單介紹5個影響當代表演鉅深的表演訓練體系:

1. Stanislavski

史坦尼斯拉夫司基(Konstantin Stanislavski,以下簡稱史氏),俄國戲劇與表演理論家,也是影響現代戲劇表演最深的人,相信無論是否科班出身,多少都聽過史氏。在史氏之前,源於英國的表演方法強調「偽裝」、「扮演」,當然這與二十世紀開始,寫實主義才逐漸成為戲劇表現大宗有關;史氏提出以「體驗」(Experiencing)為重的核心理念,強調表演必須透過體驗,發現動機、開啟想像,產生行動,並「真實」地活在情境中。

「放鬆」、「專注」、「真實」三大重點奠定了「史氏體系」的重要基礎,在史氏論述中提及像是行動(Action)、情境設定(Given circumstances)、想像力(Imagination)、阻礙(Obstacle)、目標(Task)、假使(As if)等表演訓練的關鍵重點,對於往後各表演體系的發展都有深遠的影響。

史氏雖強調真實的內在情感,但他並沒有捨棄演員外在的形體,特別在他晚年,也很注重「內外並行」才能達到真實,因此,用「由內而外」來定義史氏表演方法是錯誤的說法。

‘Acting is action - mental and physical.’ (An Actor’s Work: 40)

史氏亦創造了許多經典名言,像是「只有渺小的演員﹐沒有渺小的角色。」、「應該愛你心中的藝術,而不是愛藝術中的你。」等,深深影響與鼓勵了許多演員,宛若信仰般的存在。在當代寫實表演訓練中,幾乎不可能忽視史氏體系,可說是演員最基礎也最重要的表演訓練方法之一,其著作《演員的自我修養》也成為學表演的人之必讀書籍。

另外,在此特別強調好萊塢盛行的「方法演技」(Method acting),是將史氏的觀念從歐洲傳至美國後,對應電影工業的興起所延伸發展而來,並非史氏本人提出。

2. Method Acting

說到「方法演技」,美國戲劇大師 Lee Strasberg 於1947年與導演 Elia Kazan 共同創立了「演員工作室」(Actors Studio),於美國傳遞、紮根史氏的觀念。他所倡導的「方法演技」(Method acting) 從那時期開始,深深地影響了好萊塢演員的表演方式至今。

「方法演技」強調演員需透過縝密的觀察與想像,盡可能地貼近角色的樣貌,像是「即興表演」(improvisation)和「情感記憶」(affective memory)鼓勵演員運用自身經驗來達到最貼近角色真實的心理狀態。不只心理,崇尚「方法演技」的演員,也會透過各種訓練,讓自己在外貌也接近角色,從練習口音、控制體重(不管是胖或瘦)、閉關隔離、甚至是自虐自殘,以達角色外在條件的改變,但有時方式過於激進,究竟算不算「演技好」或「敬業」,是許多人開始質疑與抨擊「方法演技」變質的原因之一。

然而,從1950年至今,「方法演技」依舊是好萊塢最主流的表演形式,包含 Jack NicholsonMarilyn MonroeLeonardo DiCaprioChristian Bale 等,皆是推崇「方法演技」的表演者。

3. Adler Technique

美國戲劇家 Stella Adler

美國戲劇家 Stella Adler 亦深受史氏影響,不同於 Lee Strasberg 的觀念,她認為「方法演技」除演員自身經驗,更需注重「分析」、「想像」與「選擇」。她舉例,就算演員只帶了一本書上台,也要運用分析與想像力:這本書是百科全書?是聖經?進而決定你要如何演繹拿這本書的方式。 Stella Adler 強調把思想與想像,轉化為實際的行動。

好萊塢傳奇巨星Marlon Brando,許多人誤認他學習於Lee Straberg,其實他是Stella Adler的學生,也致力發揚其教學方法。另外,像是Salma HayekSusan Sarandon 等皆是Stella Adler 門派的表演巨星。

4. Meisner Technique

不同於「方法演技」的內在情感探索, Sanford Meisner 技巧強調從「直覺」出發,著名的「重複」(Repetition)與「鏡像」(Mirror Exercise) 練習,即注重「傾聽」與「反應」,反對過度的思考與分析,鼓勵釋放更有機的交流,激發深層的想像力,也讓表演更具彈性,並「真實地活在當下」。

該技巧在好萊塢也廣受演員喜愛,擅於此技巧的演員如 Diane Keaton、Alec Baldwin、Anthony Hopkins 等,台灣演員鳳小岳也因在英國 East-15 Acting School 接觸了 Meisner,深覺獲益良多,近年開設了以此技巧為主的台北Meisner Studio,希望能傳授予更多的台灣演員。當然,不只鳳小岳,台灣近年也已有越來越多表演課程採用此訓練方法。

Sanford Meisner、Stella Adler、Lee Strasberg 三人曾於同一劇團合作過,之後因對於史氏的表演概念有不同解讀,各自延伸出獨特的訓練方法,但皆是由 Stanislavski 概念延伸。Adler Technique、Method Acting、Meisner Technique 各有其擁戴者,併稱寫實表演的三大訓練體系。

5. Michael Chekhov Technique

做為Stanislavski 的學生及影響當代表演藝術最深的劇作家 Anton Chekhov 的外甥,Michael Chekov 發展出的 Michael Chekhov Technique 注重「想像力」的擴展與探索、自我觀察、認識身體,並應用「元素」作為訓練素材,開啟想像的空間,啟動身體與情緒的連結,釋放更多表演動能。

該技巧也扣準「交流」的概念,透過自身、對手、畫面、想像的交流來調整表演狀態,激發能量,是美國相當主流且大宗的表演訓練體系。

台灣近年也成立了麥可契克夫台北中心(Michael Chekhov Taipei),承襲歐洲麥可契克夫中心(MCE)對此表演方法之核心理念、表演精髓、技巧美學與藝術價值,同時緊密地與美國麥可契克夫中心(MICHA)相互推廣,志在實驗於亞洲文化背景之演員。而 Michael Chekov 之著作《致演員:麥可.契訶夫論表演技巧》,現已有翻譯版本,並出版華語版,讓台灣演員有機會深入認識這位大師。(此段引述自台北麥可契克夫台北中心共同創辦人彭若萱之麥可契克夫體系介紹)

當然,不只上述的表演體系,現代戲劇發展至今,亦有許多針對表演不同面向而延伸出的訓練方法,演員不妨多搜尋、多接觸,探索表演的可能性。

國內有趣且專業的表演訓練課程

以下又以「肢體」與「聲音」為分類,提供當代有趣且在台有相當研究的師資與課程:

一、肢體與感官

1. 賈克·樂寇 (Jacques Lecoq)

二次大戰時期,Jacques Lecoq 為運動員及物理治療師,便開始對於身體結構與運動方式進行研究。他藉由義大利即興喜劇的啟發,開創新的戲劇肢體的可能性,並且不再將語言屏除在外,同時發展出對個性小丑的研究,及面具的表演技巧,於世界各地主要戲劇節主持戲劇研習營與工作坊。

賈克·樂寇的學生包括導演茱莉·泰莫 (Julie Taymor)(《獅 子王》)、劇作家雅絲米娜·雷沙 (Yasmina Reza)(《Art》、《今晚誰當家》),及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傑佛瑞·洛許 (Geoffrey Ruch)。(此段引述自國家表演藝術中心遇見大師系列《詩意的身體》書封介紹)

2. 酒神的回歸(The Return of Dionysus)

Theodoros Terzopoulos:「酒神的回歸」(The Return of Dionysus) 訓練方法為希臘阿提斯劇院的特氏「酒神的回歸」身心合一的表演訓練。

酒神,可男可女、可幻化為水和動物,本訓練以酒神為靈感,為阿提斯劇院總監特爾左布勒斯以多年與他的演員工作的經驗整理而成,建構─毀滅─重生,幫助表演者突破並卸去文明給予的壓迫、限制與框架,重新認識和聆聽身體,強化表演者身體的內外感知,釋放並喚醒原始的動物本能及慾望。

以「呼吸」為工作的核心,從內部展開表演者的身與心,貫穿身心感知,進而挖掘身體的秘密,並開展身體的軸線及能量。

經由呼吸及訓練步驟,表演者能逐步開啟自身,成為傳送能量的通道,透過再一次認識呼吸、身體的結構與軸線,探索身體能給予表演者的支持與訊息,提供表演者健康且有機的工作方式。(此段引述自蔡佾玲老師:「酒神的回歸」(The Return of Dionysus)表演系統工作坊課程介紹「從呼吸中重獲新生」 )

二、聲音

1. Linklater Voice Technique

林克雷特(Kristin Linklater) 為世界知名聲⾳與莎劇權威。其聲⾳訓練系統,專為演員量⾝訂做,是歐美⾏之有年的龐⼤複雜聲⾳系統。林克雷特以超過五⼗年的教學及與諸多劇團、院校的⼯作經驗,彙整出最符合戲劇演員聲⾳需求的訓練⽅法,幫助演員進一步理解與學習⾃⾝肌⾁⾻骼。這套完善縝密的聲⾳訓練系統,是歐美專業演員熟悉的技術,亦為許多知 名表演學院的必修課。(此段引述自林克雷特聲音系統資格認證:林微弋教師—林克雷特聲⾳系統介紹 )

2. Mr. Voice

Mr. Voice 是屬於臺灣的聲音訓練系統,由陳威宇老師創立,以物理聲學、認知心理學為發聲訓練的基礎,提供專業的聲音教學,協助許多國內外的專業表演工作者,在聲音表現上有了更豐富的可能及驚人的突破。

跳脫想像式聲音教學,不用訓練氣息、不想像共鳴、不練習丹田,直接從構音肌群的訓練及發聲認知重建下手,三階段式的完整訓練流程,效果立竿見影,為聲音教學揭開了新頁。創作歌手魏如萱也曾這樣形容陳威宇的教學:「他可以幫你找到你的好聲音。」

表演是會生疏的,多利用資源多練習

當然,表演訓練發展至今,種類族繁不及備載,難以在文中一一闡述,僅提供標題與人名給有興趣的朋友們,不妨多利用資源尋找感興趣且適合自己的表演方法。

例如波蘭戲劇家 Jerzy Grotowski 從肢體出發,以訓練身體能量、觀察真實脈動,尋求「人」在本質上的精神完整。歐洲表演大師 Philippe Gaulier,強調遊戲(Le Jeu)及愉悅(Pleasure)更能幫助找到表演本質,深受台灣表演者喜愛,也吸引許多人前往法國進修。

台灣表演者甚為推崇的日本戲劇大師鈴木忠志(Tadashi Suzuki),其訓練與表演方式在亞洲、國際都有著重要地位。同樣來自日本的資深演員 Yoshi Oida,對於表演訓練的概念與心路歷程,也非常值得演員一探究竟。

將表演訓練以準確、系統化排列的 Viewpoints Training、Practical Aesthetics,從有限的規則裡尋求無限的創作可能。

另外,許多表演教師偏好以《尊重表演藝術》、《演員的挑戰》兩本書做為入門演員的工具書,其作者 Uta Hagen 對於表演深入淺出的論述,幫助初學及欲進修的演員們更有效率地掌握方向與核心觀念。(衍伸閱讀:演員必看的表演工具書—演員黃尚禾推薦書單

其他像是以調整呼吸、脊椎來尋找身體重心的 Alexander Technique、從舞蹈訓練發展延伸出的 Rudolf laban,即使在台灣的知名度相對不高,在歐美亦被廣泛應用。當然,不只取自於國外,台灣亦有「優人神鼓」整合了武術、靜心與打鼓等,引導表演者回歸自然,探索自我。

誠如上述反覆強調的,表演沒有標準答案,訓練的方法也絕對不只一種,花點時間,保持開放的心,給自己多一些嘗試的空間,找出適合自我的方式;也別忘記,進入表演的入口很多,不管是哪一種,表演的核心並不變。因此,別被「影像」或「劇場」兩個名詞限制了想像,也限制了學習之路。

最後,提醒想在表演路上精進的朋友們,表演不是學騎摩托車,學會就會一輩子。表演是會生疏的,就像任何一門藝術,需不斷練習,持續思考與突破,才是成為一名真正的創作者的不二法門。

筆者:高偉哲
編輯:呂嘉薰
圖片:網路

課程延後通知

原訂6-7月舉辦之表演體系體驗課程,因疫情將延後舉辦,若有興趣參與之朋友,可先填寫預約單,若疫情趨緩,我們將第一時間通知您開課資訊。希望這段時間,大家都平平安安、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