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手傳媒
影人專訪
專訪導演程偉豪:《池塘怪談》謀突破,開創影視產業新合作模式
拍手編輯部
3,138
2021/09/05

從賣座電影《紅衣小女孩》、《目擊者》到《緝魂》,只要提到導演程偉豪的名字,都很容易讓人直覺聯想到懸疑、犯罪、驚悚等關鍵字。然而,這次受到環球音樂邀請,與樂團魚丁糸合作迷你影集《池塘怪談》,談青春、談友誼、談那些人生中的荒謬小事,讓人耳目一新,更好奇程偉豪如何思考這樣「不可怕」的題材?音樂與戲劇的緊密結合又會擦出什麼火花?

「時間」是編導影集最大的考驗

「其實我在做完《緝魂》後,就確定未來這兩年先不要做這種調性的作品了。」程偉豪笑說,青春荒誕的《池塘怪談》是第一步,接下來還會嘗試黑色喜劇,希望觀眾看到自己的作品,不用再害怕了!

首次嘗試影集,問程偉豪與拍電影有哪些不同?他笑說,挑戰很類似,除了需要在每集結尾放置「鉤子」製造懸念、服務觀眾,最大的差別在於「時間」。

由於影集的拍攝時間短,現場前一刻可能在第一集,下一場就換成第十集,更需謹慎考慮妝髮變換,以免穿幫;加上劇中有不少落水橋段,場次的安排與掌控,非常考驗劇組人員的互相配合,更不用說建國高架橋上的飛車事故場面必須在四小時內完成,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

「我只有這樣的時間,但他們(指工作人員)知道我要的是什麼,我們提前針對那場排戲,演員一上來馬上進入狀況,攝影師就是瘋狂搶你要的素材,這部戲甚至非常多鏡頭只有 one take。」程偉豪神色認真地表示,團隊的絕佳默契背後一定是來自周全的準備,才能應付各種現場狀況,讓最後成果不僅與想像相去不遠,甚至還很到位。

然而,他口中的狀況幾乎是台灣影視產業的常態。如今常規的六到十集、每集 45 到 90 分鐘的影集,幾乎都要在 3.5~4 個月內拍攝完畢,拍攝量相當於三、四部電影長片,而平常拍一部電影長片,光前製期就要三個月,製程最快也要一個半月。

在時間緊湊的前提下,顧及敘事美學之餘,導演得更務實考量拍攝素材能否順利用於剪接階段,「取捨」與「拿捏」成了導演的重要課題。

「編劇」與「監製」思維對當導演幫助甚大

提到素材取捨,程偉豪十分慶幸與感恩前陣子擔任了電影《當男人戀愛時》的監製,幫助他回想起過往短片創作階段,掌握如何客觀地看待作品,該捨則捨,當機立斷,「當時,我是手把手地從劇本跟到剪接階段,如果我是導演,有些素材絕對取捨不了,但身為監製可以很客觀地給予建議。」身份的轉換讓程偉豪明白,當演員已經達到自己要的效果,也許就不用太過糾結微小的情緒,更無需硬要細細雕琢每個畫面,那對整體成果不見得有正面影響。

監製經驗之外,程偉豪還特別強調「編劇思維」對導演的重要性。事實上,無論是身為導演或監製,他都一起參與創作的環節,「就像李安導演說的,其實每個導演都必須懂一些編劇,畢竟劇本是現場執行的前哨站,要講什麼故事?怎麼設定人設?怎麼跟演員工作?全都來自劇本。」透過和編劇合作,他進而能以導演的角度精確判斷,哪些內容一定做得到,甚至能主動告訴編劇,哪裡可以再勇敢、大膽一點下筆。

「基本上,導演很難迴避掉劇本創作的部分,甚至對我來講,涉略要深一點,裡面有太多東西要由你去跟編劇以外的部門溝通,怎麼可以不了解每個環節?」

程偉豪表示,導演可以選擇適合的編劇合作,但不代表自己可完全撒手不管。導演應以「陪聊」的方式,幫助編劇採納不同的觀點、思考情節之間如何轉換才合理,甚至,他會邀請不同背景的編劇加入團隊,兼顧邏輯結構、情感敘事與畫面張力。

更甚者,他會和主筆編劇協力撰寫,互相丟接球、激盪想法。就像這次與香港編劇周汶儒合作《池塘怪談》,兩人發揮各自所長,程偉豪依照他對魚丁糸的了解,幫忙填補不足,並協助轉換用詞,讓故事更接地氣,也讓周汶儒能更專注於經營角色關係、故事結構與埋藏效果。

不一樣的「ㄕˋ」聽體驗

《池塘怪談》不僅是程偉豪的個人突破,對整個影視產業來說,無非是前所未見的全新嘗試。一般來說,音樂與戲劇的跨界合作,不外乎就是展現於 MV 或音樂愛情故事,這次,魚丁糸與程偉豪不滿足於此,期望發想出讓人意料不到的可能,因而玩出這全新的「ㄕˋ」聽體驗。

「你可以當作『試聽』,先看影集,再回去聽歌,會更清楚這首歌與整張專輯要表達的概念;也可以當成影視的『視聽』,聽完歌後,好奇有什麼細節或延伸的內容,再去看影集。」

不僅在「音樂」與「戲劇」內容上達到互文,就連製作層面也有高度的跨界合作。例如在戲劇配樂部分,先由魚丁糸挑出專輯中每首歌的 hook(賣點) 來進行「再創作」,轉化成特定情節所需之情緒(如追逐、緊張或抒情),程偉豪還會回頭參與魚丁糸專輯的歌詞創作,從導演變身作詞者,提昇歌曲與劇情的呼應力、渲染力。

最後結局的落點也是程偉豪和魚丁糸不斷進行有機的討論,參考彼此的人生經驗及想法後才決定。「友情背叛、崩解後,到底是修復?彌補?還是相信是宿命?哪種面向才是結局,就會代表創作者現在的觀點。他們要的是當下要有個解決,而不是去臆測或建構一個未來。」正如劇中透過「穿越時空」所談論的概念──人生只有反覆選擇,選擇後就會產生分裂,分裂看起來是某個階段的終點,卻也是新的人生起點。

拍就對了!一切就從「你」出發

「類型片只是我為了讓觀眾好進入而包裝的糖衣,裡面也有我想要體現的人生觀。」

程偉豪直言,這是他心心念念的目標。以《紅衣小女孩2》為例,當時有位香港的母親特別寫卡片告訴他,這部片讓她找出母女間的相處模式,令程偉豪相當有感觸,這正是他在商業娛樂片中試圖想傳達的概念──有些連結、情感會超越恐懼。

即便這只是創作日常的吉光片羽,對程偉豪來說,彌足珍貴。陪伴觀眾度過一段愉快時光也好,讓他們從中獲得一些啟發或省思也罷,這些都是電影、影集的魅力所在,哪怕看完更加迷惘,也沒關係,畢竟「找不到答案」才是真實人生,這段觀影經驗會在你心裡沈澱、發酵,或許,哪天便成為推你一把的動力。

「所以,拍就對了!」程偉豪呼籲懷有導演夢的讀者,數位時代來臨,技術門檻大幅降低,沒有理由說自己拍不出來,重要的是「你想說什麼故事?」從「你的」觀點出發,說說你自己有感的事件,並從「放映給周遭親友看」做起,如受好評,就試著投影展、直面觀眾,多聽大家的反饋,持續創作,那麼,你一定會越來越進步。因為程偉豪也是這樣一步、一步走過來的。

採訪、撰稿:黃羽萍

編輯:呂嘉薰(薰鮭魚) 

攝影:楊雅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