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手傳媒
拍手學堂
你想當「什麼」演員?不同類型的演員2024終極參考文
拍手編輯部
739
2024/08/24

演員

演員是指在表演中扮演角色的人。他們可以在現場(如戲劇)或在螢幕上(如電影、電視等)進行表演。演員的工作是將角色栩栩如生地呈現出來,讓觀眾能夠跟隨故事,而不會因為演技不佳而分心。

演員可以在電影、電視、戲劇、廣播及許多其他媒介中表演,包括視頻遊戲和網路劇集。我們將在這篇指南中討論最常見的演員類型及其典型的職業路徑。

按照工作或技術區分的演員類型列表

電影演員:成為電影演員是大多數歐美國家演員夢寐以求的目標,不僅是在能力表現上的認可,也是打入國際市場的媒介,為演藝生涯賺取許多收入。在台灣,由於國片票房仍在努力耕耘觀眾市場,拍電影在台灣更像是一項高端的藝術經濟活動。參與電影工作的演員通常具備熱愛影像表演工作、喜愛精緻表演製作等特質,這些演員們通常已經在相關領域耕耘很長的一段時間。當然,近幾年隨著政府的支持,以及從業人員專業技能的提升,出現了許多不同的製作團隊,有的著重紀實影像或藝術參展作品,帶出了許多素人演員,也有團隊琢磨於更多商業影片的開發,這類別的影片則盡可能會找能帶來票房保證的演員擔綱演出。

新手演員在電影拍攝中還是有很多機會,比如在專業製作的獨立影片、短片和學生製作中演出。有些演員也會找合作得來的導演自己製作微電影參展。

影集演員:對許多演員來說,成為影集演員是進入演藝圈的起點,也是獲得認可和知名度的重要途徑。在台灣,影集製作相較於電影來說,更加貼近大眾的日常生活,並且擁有穩定的觀眾群體,作品能以OTT平台作為輸出端,除了台灣本地觀眾,觸角還能延展至不同的國家。參與影集工作的演員通常具有對角色深入詮釋的熱情,並且能夠適應長時間的拍攝工作。這些演員往往在電視圈中累積了豐富的經驗,並逐漸在影視圈中打響名號。

隨著台灣影集市場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商業影集崛起,這些影集通常會邀請具備一定知名度和實力的演員來參與,藉此吸引更多的觀眾。然而,對於新手演員來說,依然有許多機會在影集拍攝中展露頭角,無論是在專業製作的迷你劇集、人生劇展、網路劇,還是在學生劇展的學生製作中,他們都有機會通過表現自己的演技來逐步打開知名度。

參與不同類型演出累積不同的表演能力

台語長壽劇演員:獲得下一個被大眾看見的選擇是成為主要電視台節目的「常駐演員」。事實上,一些演員更喜歡在連續劇中工作,因為這樣更容易建立名聲,而且通常隨著多集劇集的播出,收入也會增加。

台灣的「老三台」——台視、中視和華視,曾經是台灣電視產業的核心力量。在台灣電視的黃金時代,尤其是在1970年代至1990年代,這三個電視台對於「八點檔」連續劇的需求量極高。當時試圖建立影視演藝事業的演員通常會從一句台詞(特約演員)開始,然後逐步晉升為常駐或系列常駐角色。

課程講座隨時看

劇場演員:劇場演員的標準是能夠參與大劇團規模的製作案件。幾乎所有接受過正式訓練的演員都從劇場開始他們的職業生涯(藝術大學相關科系畢業,參與大大小小的劇團展演),然後在畢業後逐漸轉向其他領域,如影視演出、廣告等。由於劇場需要現場觀眾和大型專業舞台,台灣劇場觀眾相對電視來得少,因此劇場演員的有償工作通常比影視演員少。然而,劇場工作通常持續時間較長,還有長時間開發的排練期,並且由於其現場性質和能夠直接與觀眾互動,往往是一些最有創造力和最具回報的演出,檔期安排也不會像影視廣告製作案件如此臨時。

在台灣有許多演員參與劇團舉辦的演員訓練班,並擔任劇團常駐演員,或在藝術大學畢業之後,嘗試在各類藝穗節展演,不斷自我訓練精進,而後開始接觸廣告、電視電影的表演。有些新手演員,也是在劇團訓練中磨煉表演進而擔任劇集的特約演員,獲得更多不同的演出機會。

在英美大多數演員都有在接受舞台劇正規表演訓練,許多是從當地的劇團開始演到大螢幕。

廣告演員:一些演員在廣告行業建立了事業,而另一些則只是用它來賺取額外的收入。由於廣告拍攝的頻繁以及對各類演員的需求不斷增加,通常不難找到廣告演員的工作或獲得廣告案件經紀人。廣告選角導演要求大多數受聘演員具有一定的即興訓練,為了服務一秒傳達信息的表現目的,近幾年有看到部分廣告案件要求演員要有劇場訓練背景,但除此之外沒有正式要求,有許多素人演員也是從廣告案件開始啟動表演工作。廣告演出的里程碑是獲得一個支付版稅的全國性廣告;事實上,一些演員從這類廣告中賺取了主要支持生活的費用。

廣告演員最重要的工作是展現商品形象或價值

動作特技演員:又稱為武術演員、武行。指的是專門負責在電影、電視劇和舞台劇中表演危險場面的演員。他們通常具有深厚的武術功底,並且能夠熟練地完成各種高難度的動作和打鬥場面。武行在各類影片中皆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台灣由於武俠片的落沒、整體拍攝需求的驟減,對於的武行的需求大降低。因此,過去武術演員通常會靠行出班,例如先在國光劇校、復興劇校等接受行當訓練,而後伴隨介紹,參與相關武俠片的演出。然而,現當代的戲劇中,會以警匪追逐、幫派打鬥為主要拍攝需求(部分鬼片也會有特殊肢體的需求、或遊戲類型的動態捕捉需求),也此從原本劇校的需求轉變成從體院、各類武館的動作演員參與演出。(武行一詞為華人區習慣用語,英文做為stunts)

背景演員:在片場擔任「環境演員」的非對白角色是一種參與製作的簡單方法,同時仍然在行業中工作,積累經驗,結識新朋友。雖然大多數認真的演員不會追求擔任背景演員為終生職業,但它仍然是一個很好的切入行業的方式,幫助您開始學習行業規則,認識其他技術組別的工作人員在做什麼?主演如何配合攝影、燈光、道具調整表演等。想擔任環境演員可以到臉書社團尋找,環境演員的需求量非常大。

聲音演員:是指專門為動畫、廣播劇、廣告、影片配音、遊戲角色等提供聲音演出的演員。他們通過聲音表現出角色的情感、性格和動作,為各類媒體中的虛擬角色賦予生命。這類型的工作通常藉由參加聲音私塾課程透過人脈介紹得知,或有的新人會自己錄製配音示範帶,並且將Demo寄到各家錄音工作室以供參考。

台灣演員類型的簡要歷史

1960年代—70年代:早期電視劇與電影明星

在1960年代至1970年代,台灣的影視產業開始蓬勃發展,這一時期的演員多數來自舞台劇或粵語片背景,演技自然且具有舞台表演的特質。許多演員在古裝劇和歷史劇中嶄露頭角,例如李麗華、凌波等,她們以古典美和扎實的演技深受觀眾喜愛。

1980年代:家庭劇與琼瑤劇的興起

1980年代是台灣電視劇的黃金時期,家庭劇和琼瑤劇成為主流。這一時期的演員如劉雪華、秦漢、林青霞等,以他們細膩的情感表達和唯美的形象為特徵。琼瑤劇的盛行使得許多演員專精於浪漫愛情角色,這些演員通常形象俊美,表演風格溫婉細膩。

1990年代:偶像劇時代的開端

1990年代是台灣偶像劇崛起的時代,這一時期的演員大多以青春形象示人。偶像劇的演員如蘇有朋、金城武、吳奇隆、徐若瑄、林心如等,他們的外表俊朗、氣質清新,成為年輕觀眾心中的偶像。這一時期,台灣演員開始注重形象管理,並在亞洲市場逐漸獲得人氣。

2000年代:偶像劇的繁榮與多元化發展

2000年代,台灣偶像劇進入全盛時期,像《流星花園》、 《惡作劇之吻》等劇集風靡亞洲。這一時期的演員如言承旭、林依晨、陳柏霖、桂綸鎂等,因偶像劇而成名,他們的演技逐漸成熟,並開始挑戰更廣泛的角色類型。偶像劇演員以青春靚麗的形象、清新自然的演技著稱。

2010年代至今:實力派與新生代的交融

隨著影視劇題材的多樣化,2010年代以來,台灣的演員類型更加多元化。一方面,老牌實力派演員如張震、舒淇等人,開始更多參與國際製作,展示其深厚的演技;另一方面,新生代演員如許光漢、柯佳嬿、邱澤等,憑藉在新型網劇和電影中的表現,逐漸崭露頭角,並融合了偶像氣質與實力演技。另一方面,也有劇場演員如謝盈萱、高英軒、劉冠廷、以扎實的劇場表演功底為基礎,將深厚的情感表達和細膩的角色詮釋帶入螢幕。

2020年後:邁向國際舞台的新里程碑

2020年以後,隨著全球串流平台的普及和台灣影視產業的進一步國際化,類型片的需求提升,台灣演員面臨更多機會和挑戰。在這個新的時代,台灣演員不僅要繼承過去的優良傳統,還需要開創新的里程碑,向世界展現台灣獨特的文化和多元的表演能力。

希望能看到越來越多不同種類的表演者在國際間大放異彩

演員技能需求按照當時流行的劇種轉變

當劇場在古希臘首次出現時(酒神祭),演員需要記住台詞、了解舞台指示和佈置,並發展如舞台戰鬥、舞蹈和唱歌等特殊技能。他們的表演方式讓觀眾能理解所要表達的情感(憤怒、悲傷等),但不需要深入理解如何以真實自然的方式表達情感。最靠近此一類型的台灣表演,則可談論到原民文化或傳統文化中的祭祀酬神類活動,現場會有八家將、巫師或野台戲曲的演出。

台灣繼承中華文化,早期的野台戲以閩南傳統戲曲類型的表演為主,歌仔戲和布袋戲等。演員的訓練則以家族傳承或戲班為主。這類型的表演著重於身段訓練、聲腔訓練,布袋戲則需要學習操偶訓練。國民政府來台則將京劇、豫劇等注入台灣戲劇文化。

後來,當無聲電影發展起來時,電影從日本發展到台灣,演員需要學會如何在鏡頭前準確地到達指定位置並感到舒適。1950年代至1970年代是台灣電影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台灣政府積極推動國語電影的發展,並採取政策支持。大量電影公司成立,國語片產量增加,並開始在華語市場占有一席之地。此時的台灣也有許多台語電影的產出,當時的影片以武俠片、愛情片、政宣片、戰爭愛國片為主,流行於台灣的表演技能除了傳統戲曲外,也開始有了西方思想的導入。

台灣1980年代,戲劇進入了一個轉型期,台灣新劇場運動(小劇場運動)和台灣新電影運動(台灣電影新浪潮)都在這一時期啟動。此一運動受到社會變遷和台灣本土意識抬頭的影響,強調戲劇的創新性和社會關懷。許多年輕的劇作家和導演投入到這場運動中,創作出一批具有深刻社會意涵的作品。代表人物包括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和萬仁等,他們的作品如《風櫃來的人》、《童年往事》、《恐怖分子》和《悲情城市》深刻反映了台灣社會的變遷與複雜性。劇場界則有金士傑、吳靜吉、李國修等人共同創辦的蘭陵劇坊,該劇團以其實驗性和創新性的表演風格而聞名,而後延伸表演工作坊,此時代表作包括《明天我們空中再見》、《暗戀桃花源》、《那一夜,我們說相聲》。此一時期的演員有傳統戲曲的訓練為基底,也有西方自然寫實的表演訓練。在作品輸出上的需求,則以自然寫實的表演為主。

當戲劇創作不僅限於現場,還有鏡頭介入時,出現了一整套新的挑戰,因為演員的表演需要透過鏡頭傳達及展現,過去舞台劇的高能量的對白訓練不完全適用。加上有些製作案件導演只有拿到分場大綱的狀態下,就開始和演員一起創作,演員需要有很良好的自然寫實表演狀態和即興技巧,梅斯納技巧和方法演技等新的表演技巧成為現當代台灣主流表演訓練。

在語言的輸出上,早期以中文(又稱普通話、國語)為主要語文,中國各省分腔調為輔助語文,近期台灣則有客語、原民語、越南文、泰文的需求。除了表演,其他各種不同的技能也都會成為未來導演參考演員的評判之一。

結語

了解市場需求以及不同團隊的工作方法,自我分析個性、喜好及市場定位能幫助您找到合適自己的發展道路。這篇文章尚未談論到新媒體的興起與表演者的關係,希望之後有時間可以和大家分享。

若有其他想法與見解指教,也歡迎來信 tingchunchang@gmail.com與我討論。歡迎追蹤IG : @tingchun.chang.5

撰文者|張婷鈞

美國楊百翰大學劇場與媒體藝術學系碩士畢業、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劇本創作組畢,曾任美國 Stars Talent Studio New Face Director 新人指導,提供演藝工作者商業思維、履歷健檢等課程培訓力。現於台灣協助演員經營發展與教授履歷撰寫,參與若干表演工作。

延伸閱讀張婷鈞相關文章

拍編推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