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戰裡生火
鄰近臺北市立美術館的士林、北投地區,曾是國民黨執政時期的黨政軍行政中心。這個歷史脈絡可以進一步回溯至日治時期。這兩個政權皆部署了象徵的、政治的與軍事的基礎設施來界定這兩個地區的功能,且在1920至1990年間對當地居民進行監控。
此件作品是以 「在士林北投地區的冷戰經驗」 為主題進行製作。它以各種裝置和人工製品的組成排列成五角形,像徵「梅花」的五片花瓣,而國民黨政權在冷戰期間治理臺灣時即採用梅花作為普及的精神符號。作品的第一部分是「梅冷堡──臺灣冷戰紀念碑」。第二個部分是將國家治理的相關檔案、文件、物件,重新組構後的陳列。前兩個部分,主要談論國家如何在精神上與實際運作層面上進行監控,以維持黨國政權「梅花」的完整性。第三個部分則圍繞在這座紀念碑與檔案周圍的五部錄像裝置「生伙」,與前述的國家治理敘事相對應,提供了人民的敘事。裝置分為兩個視角,一是統治者的、一是人民的,其分別穿插在五部錄像之中。「在冷戰裡生火」就字面意象,不單是冷與火於溫度上的對應,更多是體現了生活在臺灣的我們,如何在「冷戰」裡「生活」與「生伙」。